這是我第一篇談到Revit族群的文章,主要是為了做一個紀錄與分享,重點會放在族群的公式陳述該如何設定,但是為了讓BIM初心者能概略了解,所以我先預設大家沒有做過族群來敘述。
首先,要認識不同副檔名代表的意義 – 最常用的(.rvt)代表的是專案檔,也就是大家平常開啟的專案;那麼如何讓每個專案都能有相同的設定呢? 也就是需要透過(.rte)專案樣板檔來設定,專案樣板檔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陌生,但是其實我們每次開專案的時候都會用到喔! 如下圖畫面,當我們樣板檔案選擇"建築樣板",並且勾選(●)專案的時候,就會以"建築樣板"建立一個新的"專案"(.rvt);依此類推,當我們選擇(●)專案樣板的時候,就會以"建築樣板"為基本樣板而建立一個新的"樣板"(.rte)喔!!
這時候可能大家會覺得納悶,我標題不是說要談族群嗎? 怎麼扯一堆跟族群無關的事情,其實我是為了讓大家比較一下族群與專案的差異,族群檔(.rfa)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,但是族群樣板檔(.rft)應該就比較模糊了ˊ吧! 族群檔(.rfa)同樣是可以透過族群樣板檔(.rft)來建立新的族群,但是!! 我們沒有辦法像專案一樣去建立屬於自己的"族群樣板"! (至少目前不行啦!),那麼到底有那些族群樣板呢?以我的Revit2018為例,在"C:\ProgramData\Autodesk\RVT 2018\Family Templates\Traditional Chinese"這個路徑中,可以找到繁中版本的族群樣板,如下圖
應該是非常夠用了,介紹完族群的出生過程後,以下就開始進入正題吧! 至於如何建立族群,就不是本篇要探究的問題了,底下文章主要是針對族群公式陳述式來做整理。
- 基本判斷結構 : XX參數 = if (判斷條件Q,條件成立解答A,條件不成立解答B),這個意思是說,有一個XX參數,假設它的參數類型是"長度",那麼經過某個判斷條件Q的判斷,假設判斷條件Q是TRUE,也就是條件成立的話呢,就把條件成立解答A帶入XX參數之中;反之,判斷條件Q是FALSE,也就是條件不成立的話呢,就把條件不成立解答B帶入XX參數之中,下圖用一個簡單範例說明,設定一個"目標長度",公式判斷"深度"是否大於"寬度",如果深度比較大則回傳"0mm",若反之則回傳"1mm",然而圖中的深度與寬度都等於600,深度並不大於寬度,因此回傳"1mm"。
- 巢狀判斷結構: XX參數 = if (判斷條件Q1,if (判斷條件Q2,條件成立解答A,條件不成立解答C),條件不成立解答B),這其實跟第一個的意思是一樣的,只不過是當Q1條件成立的時候,答案變成另一個判斷式而已,這種方式可以用在多重判斷的需求下。
了解基本的公式之後,我們來整理一下,究竟有哪些東西可以讓我們運用!
※基本運算因子
※基本判斷因子
舉一個簡單的範例來說明,下圖中的族群是一個可調整旋轉角度的參考線,但是我希望能控制它的角度介於10~80之間,因此作了以下設定,1.建立兩個角度類型的參數 2.將"實際旋轉角度"綁定到圖形上3.加入公式: if(旋轉角度 < 10°, 10°, if(旋轉角度 > 80°, 80°, 旋轉角度)),第一個判斷條件是旋轉角度是否小於10度,如果小於10度則實際旋轉角度等於10度,若旋轉角度是否大於10度,則帶入另一個判斷式if(旋轉角度 > 80°, 80°, 旋轉角度),旋轉角度是否大於80度,如果大於80度則實際旋轉角度等於80度,若小於80度則帶入旋轉角度,以上,希望能有所幫助!
參考資料
留言列表